新时代的四川,正在以高质量、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未来,他期待能与更多的复旦大学优秀校友共进互助、耀国荣校。
学校党委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5个工作组。建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例会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督促指导,确保主题教育不走形式、不走过场。
通过问卷和座谈访谈,共汇总整理10大类127项意见建议。创新载体,在实践动员上下功夫学校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领全校形成三全育人浓厚氛围。面对全校不同类型党组织,针对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医务口党员等不同群体提出具体要求,确保主题教育全员覆盖截至11月1日,已召开领导小组会议5次、办公室专题会议15次。在抓好个人自学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交流研讨。
通过问卷和座谈访谈,共汇总整理10大类127项意见建议。学校党委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5个工作组。与此同时,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也积极促进中外保险业交流沟通,为安盛、纽约人寿、中美大都会等国际保险巨头入华合法经营牵线搭桥,共同研究,共同办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陈诗一主持这一环节。一百年来,保险业发展波折勇进,革故鼎新。2019年9月,复旦大学正式成为英国精算师协会(IFoA)考试豁免认证高校,成为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所首次递交申请,即获得全部六门核心课程考试豁免的综合性高校。据《复旦丙寅年鉴(1926年)》统计,彼时复旦大学聘任了26名大学部教员,其中,获得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商学硕士学位的周德熙被聘为商科专任教授,负责讲授保险学等课程,为复旦保险教育奠定了基石。
《复旦保险教育百年纪念视频》和《复旦保险教育百年纪念画册》在会上发布。复旦大学校友薄卫民在1995至1998年间,花费约三年半时间通过了北美精算学会考试,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人。
至今,复旦大学已为上海市乃至全国培养出精算师500余人,其中近30位在中国金融保险行业中担任总精算师。1920年版《复旦大学章程》1920年复旦大学《大学商科课程表》次年,复旦大学修改章程,拟开设保险系,与银行系、会计系、工业管理系、国际贸易系并列,标志着复旦大学保险教育进一步深化。建系以来,复旦保险深耕科研土壤,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主动适应社会和行业要求,积极承担新时代使命,通过发布行业研究报告、举办行业论坛等方式,为中国保险业发展贡献力量。1927年版《复旦大学章程》1927年,复旦大学再次修改章程引入学分制,将保险学原理设为4学分商学院本科生必修课程,并增设火险水险寿险三门选修课,自此始,复旦保险教育从理论逐步走向实务。
《国立复旦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学系1949学年度第一学期科目表》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立即恢复保险学科教育,校史馆收藏的成绩单显示,至1952年,商学院、法学院、财经学院先后开设了保险学保险合作海上保险法社会保险劳动保险等课程。2002年,复旦大学保险学系成立(后更名为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20世纪30年代初,在外资保险公司林立的上海,民族保险业团结一致,成立了上海市同业公会,其中有不少复旦大学校友的身影,如太平保险第一协理丁雪农、富华保险董事长兼总经理许晓初等。《复旦保险教育百年纪念视频》描绘了复旦保险百年历史的变迁,伴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经沧桑、沐尽风雨,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保险人才、贡献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科教成果。
同时,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保险科技课程,以近几年的学科亮点广聚各专业英才。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生全面高素质的培养成效得到了业界认可。
1919年复旦大学《大学商科课程表》20世纪初,上海的保险业迅速发展,大批外资保险公司伴随贸易往来扎根中国,民族保险业在夹缝中顽强生存。复旦保险教育百年历程与现代中国保险史相互交织,与世界经济发展变迁交相辉映。
他们指出,在当今科技重塑传统保险业的变革之际,学界不能固步自封,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与行业发展趋势并轨是重中之重。2009年,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徐文虎教授领衔与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原中国保监会上海监管局共同完成了上海保交所可行性及筹备方案,极大地推动了上海保险交易所的建立进程。以学报国 服务社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育保险人才复旦大学保险教育者始终不忘以学报国初心,牢记服务国家使命,承担社会责任。10月21日下午,中国保险百年热点对话暨复旦大学保险教育百年论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当天上午,复旦大学保险教育百年回顾与展望——新时代保险人才培养研讨会举行。回望历史 展望未来描绘新百年保险业发展蓝图如今,全社会保险意识与保险知识水平逐步提高,保险事业迅速成长,中国日益发展成为兼具规模优势和创新活力的巨大市场。
一股强烈的使命感自我们心底升腾而起,来自于复旦保险教育的百年传承,也来自于复旦保险支持行业发展、服务国家社会的光荣传承。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保险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复旦大学重启保险学课程,担当起了为重振中国保险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懈奋斗,薪火相传。
保险教育匡时济世,吐故纳新,二者共同谱写了中国保险业由弱到强、由少变多、与时俱进的华章壮曲。注重本科生的多元化发展,在经济学通识教育和保险学专业教育外,为本科生提供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不同路径。
国际交流方面,依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国际化网络,复旦-乌尔姆联合培养项目已开展六年,每年有三到四名保险学研究生有机会到德国乌尔姆大学接受系统的精算学训练,并参加德国精算师考试。20世纪40年代,王效文被聘任为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兼任教授,他被保险界尊称为中国保险学理论研究的拓荒者,他编纂的《保险学》是我国第一部保险学专著。
为激励复旦保险学子,善诊与复旦大学合作设立教育奖学金,并于现场举行了捐赠签约仪式。1919年,民族保险业艰难生存之际,复旦大学于商学院开设保险学课程,成为我国最早开启现代保险教育事业的院校之一。与他同年被聘任为理学院数理系专任教授的周绍濂,不仅撰写了数篇保险领域的论文,还编写了《人寿保险计算学》等教材。在战争年代,复旦保险教育也未曾停止步伐。
2015年起,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中国保险科技实验室连续五年主办上海论坛保险分论坛,引领业界关注巨灾风险管理、一带一路灾害防御与救灾合作、保险科技、女性健康等问题。随后,以保险百年发展思考和新时代的保险教育为主题,由中国银行保险报执行总编李俊岭、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分别主持的两场圆桌会议进行。
《复旦保险教育百年纪念画册》记载了复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全力发展保险教育的点点滴滴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围绕巨大市场需求可能对中国保险业产生的诸多影响展开深入讨论。
20世纪40年代,王效文被聘任为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兼任教授,他被保险界尊称为中国保险学理论研究的拓荒者,他编纂的《保险学》是我国第一部保险学专著。他们指出,在当今科技重塑传统保险业的变革之际,学界不能固步自封,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与行业发展趋势并轨是重中之重。
《复旦保险教育百年纪念画册》记载了复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全力发展保险教育的点点滴滴。在战争年代,复旦保险教育也未曾停止步伐。1919年,民族保险业艰难生存之际,复旦大学于商学院开设保险学课程,成为我国最早开启现代保险教育事业的院校之一。国际交流方面,依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国际化网络,复旦-乌尔姆联合培养项目已开展六年,每年有三到四名保险学研究生有机会到德国乌尔姆大学接受系统的精算学训练,并参加德国精算师考试。
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董事长杜永茂、史带财险董事长张兴、国华人寿总裁付永进、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小青、友邦中国总精算师张敏、太平人寿运营总监严智康、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徐晓、泰康在线助理总裁兼首席信息官陈玮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赵兰亮等复旦大学保险校友代表和关心支持复旦保险教育发展的行业领袖,回顾了中国保险业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描绘了新百年保险业的发展蓝图和保险公司顺时改革之路。建系以来,复旦保险深耕科研土壤,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主动适应社会和行业要求,积极承担新时代使命,通过发布行业研究报告、举办行业论坛等方式,为中国保险业发展贡献力量。
又适应时代需求,为硕士研究生新增公司金融学金融工程与损失准备金保险科技等实践性、前沿性强的课程。同时,复旦大学提高了保险教育的全面性,1920年版《复旦大学章程》和《大学商科课程表》均记载了当年开设的微积分保险利息算学 保险原理产业保险簿记等五门课程。
1927年版《复旦大学章程》1927年,复旦大学再次修改章程引入学分制,将保险学原理设为4学分商学院本科生必修课程,并增设火险水险寿险三门选修课,自此始,复旦保险教育从理论逐步走向实务。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保险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复旦大学重启保险学课程,担当起了为重振中国保险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懈奋斗,薪火相传。